幾天前吃晚飯, 也請了外公來.
席間, 外公頻說: '我今年100歲!'
其實, 從3,4年前開始, 他已自稱100歲了!
100歲了很久.
雖然年老, 但他每朝仍篤拐杖落麥記食早餐, 一日依然要行3次街, 絕對是普遍宅男的學習對象.
小時候, 媽媽每個月總會擠一天, 去探公公婆婆.
有時候, 也帶著子女去.
那時家庭拮据, 乘車錢和小量給公婆的錢, 都是媽媽自己不捨得買任何飾物, 左挪右擠省下來的.
女兒, 總是較顧家念老吧.
君不見老人院中, 探望長者的多是女兒家?
公婆也不寬裕, 但見到外孫兒, 很是歡喜.
他倆曾吩咐我們:
'不准喊外公外婆, 要嗌呀公呀婆, 有個"外"字在前面, 多彆扭!'
錫我們外孫, 比內孫更甚.
為了誘使媽媽上來探他們多些, 呀公更懂得曉之以利:
'每次上來一次, 我便買一份禮物給乖孫.'
我那時也不懂什麼, 但想到每次總有一份禮物, 間也'提醒'媽媽去多點探公婆.
我記得公公送給我們的第一份禮物是一塊'神奇畫板', 那塊底下有個掣, 左右一'趟', 就可DEL板面上既筆跡.
媽擠出私己去孝順公婆,
公公以有限之力買畫板給孫子,
一切盡在不言中.
每次離開回家時, 媽總硬著頭皮截車.
才剛給錢公婆, 又買了東西孝敬, 媽媽委實花了不少錢.
但當時, 我們哪曉得?
每次, 只著眼手中的禮物.
有一次, 我看見媽媽截車前, 打開自己的銀包, 數數還夠不夠錢搭車.
當時的我, 第一次懂得體諒媽媽.
我建議: 不如走回家吧.
媽點頭, 笑問我: '不怕倦嗎?'
我說: '不怕!'
'識路嗎?'
'識!' 我高聲應道.
我走在前, 領著媽媽, 偷回首, 瞥見媽媽偷拭淚.
公婆住順利邨, 我們則住在牛頭角.
從順利邨走到牛頭角呀, 你們知道有多遠嗎?
清水灣道, 彩虹邨, 觀塘道......
兩母子便這樣走著, 腳很倦, 但心竟感到比乘的士還愜意.
光陰荏苒, 30年前的事, 仿如昨天.
當晚食飯時, 我們用IPAD影相, 然後便拿給公公看.
IPAD易用, 一隻手指走天涯.
就是這樣,
公公用手指左右'趟'瀏覽相片, 邊看邊笑;
就像我小時左右'趟'畫板一樣.
IPAD, 今晚成了神奇畫板,
充滿了幾代人的溫馨.